↑ 士林官邸
說是小旅行,也算是4個小家庭在台北的聚會!
星期六(6/25)下班就直接往高鐵站,到台北差不多下午3點多..
幸運的是,台北的雨停了...陽光小小的露臉了.....
↑ 故宮博物院
天氣有點不穩定,這樣的雲層還不錯看!
趁著下午的短暫時光,來看展覽
↑ 新藝術‧烏托邦 ~ 慕夏大展
最近有很多很棒的展覽,不過我們並非看慕夏展!
而是看『富春山居圖』
這次非常感謝好友Yang Mo夫婦,擔任非常棒的響導!
而『富山春居圖』也因為有他們的講解,才有進一步的認識。
所以縱使要排隊等待,還是覺得非常值得。
![]() |
圖/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|
什麼樣的山水,可以讓千古文人墨客流連居遊,留下動人詩詞與畫作?
什麼樣的名畫,竟讓藏家臨終之際留戀寶愛至以其火殉?
故宮博物院6月2日起將推出年度大展「山水合璧—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」,
將讓人看見富春江山水對一代大師的啟發,以及黃公望的藝術美學成就。
國立故宮博物院年度大展「山水合璧—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」,
6月2日至9月5日將在故宮展出,其中深受矚目、借自浙江省博物館館藏《剩山圖》,
是故宮館藏《富春山居圖》(無用師卷)的前段,已和其他借自大陸11件作品抵台。
黃公望大作 堪稱第一神品
《富春山居圖》完成於元至正十年庚寅(1350),
是被視為「元四大家」之首的黃公望(1269-1354)晚年80歲至82歲間的長卷畫作,
描繪他遊居富春江一帶的山川風物,有「中國山水長卷第一神品」、「畫中蘭亭」、
「名品中的名品」等美稱,在中國文人畫中具承先啟後地位。
故宮指出,《富春山居圖》傳世660年,原為黃公望為道士無用師所畫,
流傳到清順治七年庚寅(1650)時,收藏者雲起樓主人吳洪裕(問卿)臨終之際,
竟以此畫火殉,幸其家人即時將畫救出,但《富春山居圖》已因火損而分為兩段。
前一段橫51.4公分,稱為《剩山圖》,由浙江省博物館收藏;後一段橫636.9公分,
稱為無用師卷,歷經明、清名家收藏,乾隆11年(1746)入藏清內府,
現為台北故宮博物院重要館藏。
「山水合璧—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」,是此畫作兩段真蹟分離360年後,
首次在台北合璧展出,完整呈現黃公望此一傑作的原貌。此畫傳奇身世憑添戲劇性話題,
也讓此展未展先轟動,粉絲引頸期盼。
要了解富春山居圖,不妨先從富春江與中國文人的關係來看,
據傳歷代文人遊歷此江者不知凡幾,並留下了2,000多首詩作,
讓此水路贏得「詩路」之名,猶如中國文人心靈之鄉。
寫意水墨畫 或幽遠或開闊
美學名家蔣勳最近為文指出,富春江的故事,最早要從隱居江畔釣魚的嚴子陵說起。
嚴子陵是東漢開國之祖光武帝劉秀年輕時的好同學,曾助劉秀打敗王莽,
並在劉秀當上皇帝後,隱居富春江,垂釣自樂。
自此歷代文人都喜歡到嚴子陵釣台憑弔紀念,
讓富春江彷彿具有官場文人的救贖、桃花源淨土等象徵。
蔣勳特別引用北宋范仲淹的「雲山蒼蒼,江水泱泱,先生之風,山高水長」,
認為這不只是紀念嚴子陵和書寫富春風景的名句,也非常適合用來品評黃公望的《富春山居》圖卷。
就藝術美學來看,故宮表示,《富春山居圖》畫中沿著江岸山巒起伏,
林木蒼莽,景象或幽遠深邃,或清朗開闊。全卷以水墨寫意,時而平緩沉靜,
時而灑脫縱逸,皴擦渲染,墨色豐富多變,上承五代董源、巨然平淡天真之風,
下啟明清文人繪畫的傳統。
故宮也指出,元代畫壇主要為董(源)巨(然)派與李(成)郭(熙)派,
黃公望以董、巨為師,發展出水墨與淺絳兩類畫風,並與趙孟頫、倪瓚等人交往密切,
共同型塑14世紀元代後期文人畫精神。
故宮表示,「山水合璧—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」為呈現黃公望藝術造詣和影響,
將規劃六單元,分為一、二兩期展出。其中《富春山居圖》(無用師卷)與《剩山圖》因年代久遠,
屬限展品,因此,第一期將自6月2日展至7月31日,展出「黃公望富春山居圖」的剩山圖卷與無用師卷,
以及「黃公望的書畫珍蹟」、「富春山居圖臨仿本」、「黃公望的師承與交遊」等四單元。
第二期展出時間為8月2日至9月5日,
展出「明清時期黃公望的影響」及「黃公望傳稱作品」等兩個單元。
【2011/05/30 經濟日報】
有興趣的朋友,可要把握這難得的機會喔!!
看完了展覽接著就到士林官邸散散步....
↑ 一整片綠的造景,看起來真舒服 ^^
↑ 換個角度呈現不同的光影
-- THE END --